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
到了小暑,接下来就会进入三伏
来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
随着气温逐渐升高
不少人都出现了
心烦气躁、郁闷、易怒等
“情绪中暑”的表现
人的情绪、心境和行为与季节变化有关,每到夏天这样炎热的季节,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、日照超过12小时、湿度高于80%时,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会明显增强,部分人会出现情绪、心境和行为的异常。
这就是“情绪中暑”,心理学上也称为“夏季情感障碍”[1],主要表现如下:
● 频繁地情绪波动、情绪失控与喜怒无常
● 焦虑和内心紧张
● 不能冷静思考
● 无精打采,疲劳困倦
● 记性变差,思维变慢
说到“情绪中暑”,不得不提中华养生中的“苦夏”的概念。在进入夏季后,由于气温升高,出现胃口下降,不思饮食,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,并伴有身体乏力、疲倦、精神不振,学习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。因为夏天是人的脾胃最弱的时候,而恰恰热天又导致很多人贪凉、睡得晚,休息不好,更加耗损阳气,伤脾胃,所以才出现所谓“苦夏”的情况。
四季之中,夏季属火,气候炎热最易使肝火旺盛,不仅容易烦躁,还会出现失眠、口干舌燥等。同时,夏季出汗多,身体容易失水,水分摄入不足会导致肝脏血液黏稠度增加,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。
无限极健康养生理念提醒您:顺时而养,夏季养生要注意平和心态、调节肝火,提防苦夏“情绪中暑”。
01.夏季饮食
宜:饮食有节
结构合理,定时适量,温热适宜,食物避“热”为“清”;多菜少肉七分饱,荤素搭配,营养要均衡,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。
忌:暴饮暴食、偏食挑食
夏天是美食的狂欢季,啤酒、烧烤、辛辣煎炸、冷饮等食物诱惑不断;食用过多的生冷食物会导致体内寒气聚集易致秋冬季得病,得不偿失;对于年事稍长和体质稍弱的人,容易造成肠胃负担压力大、烟酒伤肝;而且不健康的饮食会加快体内B族维生素的消耗,容易造成营养缺乏。
02.作息起居
宜:起居有常
科学睡眠,劳逸结合,充足睡眠子午觉。
忌:经常熬夜
经常熬夜容易导致作息紊乱,影响人体代谢功能状态;人体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到大脑神经活动,使人出现烦躁不安、动辄发火的情况。
03.夏季运动
宜:运动有度
积极运动,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,注意避暑,运动时间选择气温较低的早上或者傍晚。
忌:忽视运动的恢复和营养补充
运动过后立刻冲冷水澡或食冷饮,容易导致身体不适;短时间摄入大量水分可能会导致水中毒;正确的做法是: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,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可以快速为身体补充电解质。
不开心可能是缺乏B族维生素。从现代营养和心理健康角度看,B族维生素与人体的能量代谢、情绪、神经系统健康息息相关。
其中烟酸、维生素B6、叶酸、维生素B12四种B族维生素是大脑的好朋友,是大脑神经递质的“润滑剂”[2],尤其对于多巴胺、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和5-羟色胺的影响尤为显著。而多巴胺、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和5-羟色胺这些神经递质能够联合影响人体内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——血清素让人保持和平、快乐的状态,多巴胺带给人奖励机制的愉悦感。如果没有足够的这些必需的B族维生素,大脑的神经递质将会抑制人体内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。当血清素被抑制时,人便会受到抑郁的困扰;当多巴胺被抑制时,人便会失去目标,丧失任何成就感,也就是上面所说的“情绪中暑”。
避免情绪中暑,合理作息、均衡营养很重要;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调节情绪。除此之外,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Ω-3多不饱和脂肪酸、辅酶Q10等营养的协同补充也有利于夏季“养心”,日常膳食中应当注意适量补充。
参考文献:
[1]杨涛.盛夏留意“情绪中暑”[J].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,2012,No.31(09):61.
[2]侯威.补充维生素B6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[J].中国食品学报.
[3]《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营养素补充剂(2020年版)》
0
换一换
0
无限极服务
微博
无限极(中国)
无限极视频号
纷享荟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