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平衡生活+/2023.08.16
养生,就是活出精、气、神

养生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保健手段,历史悠久、成效卓著。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这么好的医疗条件,但是中华民族却繁衍几千年,生命力之强无出其右,这其中,养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
764237887_huge.jpg


养生的根本目的


养生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用健康的生活、用健康的信念活出个精、气、神来。


我们的祖先,在远古恶劣的环境下,与大自然搏斗,在获得生存空间时,也探索出一套养生的方法和理论。中医理论正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,中医养生也伴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,不断升华和发展。


“养生”最早见于《庄子•养生主》篇,所谓“生”,就是生命、生长、生存的意思;“养”,就是保养、护养、调养、补养的意思。养生, 是通过养精神、调饮食、练形体、适寒温等形式适应自然、适应社会,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。


中医养生,一直都是以养生防病为主旨,并以“治未病”为核心思想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:在疾病预防上投资1元钱,可以节省8.5元医疗费和100元抢救费,可见,预防不是“消费”而是“投资”。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的医疗卫生条件远不如今人,但是中华民族却繁衍不息的原因了。


hellorf_2239348233.jpg

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的观点。揭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, 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,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,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。这种居安思危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。“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”,透过强调未病先防,达到提高生活质量,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。


可以看到,“养生”的根本目的,不仅仅是延长生存的时间,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养生就是管理健康、管理生活、管理生命的学问。


社会发展到今天,物质生活极其丰富,精神生活极其精彩,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,空气污染加剧、气候变暖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及人们自身的放纵,以致于人类不得不面临许许多多的健康困境。


即使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人类追求养生的目的也一直没有发生改变。


养生的根本目的,还是为了提高生命和生活的质量。


居民健康问题突出


现在人们的很多生活习惯看上去似乎提高了生活质量,譬如:一餐饭鸡鸭鱼肉极其丰盛、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、以车代步、夜生活丰富等,但是人们的健康却因此受到损伤。


数据为证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15)》中显示,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.2%,糖尿病患病率为9.7%,与2002年相比,患病率呈上升趋势。显示我国居民健康问题不容忽视,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。


如何做好养生


在现代生活中,真正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不是别的,而是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。在很多人的观念中,把维护健康的重任完全交给了药物和医生,自己却袖手旁观。因此,很多人平时并不注意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方式、生活习惯是否健康。为此,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包括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巨额的医疗费用,甚至是对事业和家庭的影响。


无限极健康养生理念建议您:要做好养生,最迫切也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要树立“治未病”的观点,认识到平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性,并坚持一些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,以便逐步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。


从《黄帝内经》“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开始,到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出“上工治未病之病,中工治欲病之病,下工治已病之病”的思想, 再到元代朱震亨提出“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,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”的论述,都是在强调“治未病”的观点。


习近平总书记于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审议会议中曾强调:当前,由于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人口老龄化,由于疾病谱、生态环境、生活方式不断变化,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,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,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。


hellorf_2234982197.jpg


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,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,制约经济发展,影响社会和谐稳定。以预防为主的“治未病”的中医精髓,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、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就尤为显著。

文章不错,点个赞吧

评论
评论0
查看全部0条评论
热榜

    推荐

    换一换

        文章不错,点个赞吧

        相关推荐